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臉部移植的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吳宇森導演在西元1997年推出的Face off,中文譯名為變臉,在那個時候或許很多人跟天使因安一樣,都以為這又是一齣只會發生在電影裡面的科幻片,然而事實上,它已經發生在現實世界裡了,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三例的顏面移植(face transplantation)被報告,其中兩例在中國(顯然中國在某些層面上是領先全球的),一例在法國,要想了解顏面移植的由來,當然得從移植開始說起。


早在西元348年就有一個傳說,Cosmas和Damian這雙胞胎兄弟為了幫助一個深受腳疾之苦的人,就將他的爛腳切掉,然後再從一個已死亡的衣索比亞黑人身上,取下相對應的腳接回去那深受腳疾之苦的白人身上,於是乎那個白人就沒有爛腳但卻有了一隻白腳跟一隻黑腳,這似乎是最早有關於移植的故事,想看相關畫作的讀者可上網打上Cosmas和Damian當關鍵字搜尋。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被很多人認定為整形外科之父的Gaspare Tagliacozzi進行了一個鼻子的移植,他將一個僕人的鼻子移植到主人的身上,當然,這僕人是希望藉著捐出自己的鼻子來換取自己的自由,諷刺的是,這個僕人三年後被殺了,原因是主人對這移植來的鼻子產生了排斥反應,千錯萬錯當然都是僕人的錯。到了二十世紀早期,Alexis Carrel在狗的身上進行了成功的後腿及腎臟移植,然而這時期的科學光環是屬於亨利福特、湯瑪士愛迪生、萊特兄弟的,人們對於這些成就的關注及想像遠超過醫學上的進展,所幸Carrel還是在191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當時對於移植的成功是著墨在技術上的進展,像是血管跟神經的吻合,對於免疫方面卻是沒有深入探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派出整形外科醫師Thomas Gibson去照顧那些因戰火受傷的士兵,面對大量的傷口,Gibson使用了皮膚移植術來加速傷口復原,然而面對大面積的傷口而必須接受二次皮膚移植的情況,Gibson注意到二次皮膚移植會加速排斥現象的產生,於是他同Peter Medawar一起研究這現象,而這也是有關移植免疫學的起始點,Medawar也因這方面的研究獲得1960年的諾貝爾獎。移植在外科技術跟免疫方面的進步下,終於在1954的12月23日,整形外科醫師Joseph Murray成功的在同卵雙胞胎身上進行了第一次的人體腎臟移植,豎立了器官移植史上的里程碑,而Murray也眾望所歸的在1990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然而,顏面移植的進展卻得從手移植說起,1963年在厄瓜多的外科醫師進行了第一次的人體手移植,但是當時對於移植藥物的了解並不是很充分,因此在接受手移植三個星期後,就因為排斥反應而必須進行截肢手術,原因檢討起來除了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不當之外,皮膚所含有的高免疫抗原也是引起強烈排斥反應的原因,因此在移植醫學史上,含有皮膚部位的移植,像是手跟顏面都被視為不可行的,直到1991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的一個討論會,才又重新討論起在肢體缺失的病人身上移植肢體的可行性,到了1997年在美國肯德基州的路易維耳市(Louisville)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複合性組織移植會議才得到共識(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osite Tissue Allotransplantation),會中認定無論在重建外科、移植藥物學、醫學倫理上的成熟度,加上足夠的動物實驗證據下,肢體移植已經到了從實驗轉進到臨床上的時刻了,接下來要做的只剩”Just Do It.”


當時美國肯德基州路易維耳大學也發表了他們利用動物實驗得到免疫抑制藥物在肢體移植方面的最佳使用配方,認為tacrolimus/mycophenolate mofetil/corticosteroids這樣的三合配方最能抑制皮膚的排斥反應,劑量使用上也比較不會引起毒性,於是乎在萬事具備的情境下,法國人首先在1998年完成了史上第二例手移植,第一例當然就是1963年在厄瓜多完成的那一隻,但是這一次法國人成功的讓移植過來的手存活了下來,這也是史上第一例”成功”的手移植,成功的案例陸陸續續的被報告出來,根據一篇2007年的醫學研究報告,全世界目前在18個病人身上完成了24隻的手移植,其中6個病人是接受雙手移植,12個病人是接受單手移植,只有3隻手失敗了,其餘21隻移植手都活得好好的,當然,沒有病人因為接受手移植而死亡的。


在手移植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之後,人們又開始將目光放到了顏面移植身上,不曉得這跟1997年上演的電影變臉有沒有關係就是了,在2002年的英國整形外科年會上,Peter Bulter表明有10個病人跑來要求要做顏面移植手術,當然第一時間他只能拒絕,然而新聞媒體發揮了影響力,就像當年矽膠隆乳被貼上污名一般,大肆渲染般的報導指出由Butler領導的英國團隊正跟美國的團隊爭奪這顏面移植第一例的歷史地位,更未經查證的指出Butler已經選定一位顏面受損的年輕女性當他的第一位顏面移植病人,在全國一片如馬戲團的氛圍下,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主席Sir Peter Morris發表聲明「除非有進一步的研究和對於可能的併發症有更好的控制,否則進行顏面移植手術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於是乎,在一場原本為英國跟美國的榮譽競賽中,卻由法國在2004年進行了第一例的顏面移植手術,其成果順利發表在2006年的世界一流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中,榮譽歸於Bernard Devauchelle和Jean-Michel Dubernard,而第二例則由中國人在陝西的錫安市搶下,而這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例顏面移植,其實就手術技巧來說,對於訓練優良的整形重建外科來說並不特別困難,而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上,托手移植的福,在tacrolimus/mycophenolate mofetil/corticosteroids三合配方下,也有了一定的控制,整個顏面移植真正面臨的困難在於精神層次上及倫理上的考量,於是乎在美國、法國、英國都有相對應的倫理組織在規範顏面移植,只要有適合的病人需要進行顏面移植,醫師必須將這項手術視為一種實驗手術而提交報告給這些國家級的倫理委員會,通過審核後才可以進行此類手術,而這些委員會要求的可統整成15項,不外乎是外科醫師手術技巧的熟念、藥物使用安全、對捐贈者和受贈者精神上的評估及照顧等等(細節請查閱醫學期刊Transplantation 2007. 83; 109-128)。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進行顏面移植,這的確是一個最根本卻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容許我以法國人完成的第一例顏面移植為例子,病人是一位38歲的婦人,因為被狗咬導致她失去了鼻子上下嘴唇下巴跟右側的臉頰,因為有骨頭跟牙齒的暴露,使用植皮手術並不適合,就算她沒有骨頭跟牙齒的暴露好了,植皮手術也不會是很好的選擇,植皮的疤痕會孿縮導致變形,這在外觀上是極度的無法令人接受,另外,植皮的方式也無法讓受損的臉部恢復表達的功能,偏偏人與人的溝通只有三分之一是靠語言,而另外三分之二是靠臉部表情,那可不可以考慮自由皮瓣手術,就像現今很多口腔癌病人在接受腫瘤切除後,從大腿前外側拿一塊皮膚筋膜皮瓣來重建,當然可以,只是一樣,這在外觀及功能上都似乎比不上顏面移植,顏面移植可以拿取顏面表情肌肉加上鼻軟骨、皮下脂肪、皮膚、嘴唇、口腔粘膜、神經等等,來達成最佳的外觀及功能,根據報告,藉著顏面神經跟三叉神經的吻合,移植的顏面可以恢復感覺也可進行某種程度的表情表達,因此利用顏面移植來重建臉部因燒燙傷、外傷、先天性疾病、或腫瘤切除手術引起的複合型組織缺損是相當理想的,不過套一句我們阿信主任講的話「不要把事情想得那麼浪漫。」法國人跟中國人的成功是近五年內的事,對於慢性排斥現象的觀察並不完整,免疫抑制藥物的長期控制效果也不明,更多的倫理和精神上的規範都還在討論,因此在未來顏面移植或許是最佳治療方式,但現今可能還是植皮手術或自由皮瓣重建手術較實在些,畢竟「翻臉」可能比「變臉」容易些。

參考文獻
1. Devauchelle B, Badet L, Lengelé B, et al. First human face allograft: early report. Lancet. 2006; 368: 203-9.
2. Morris P, Bradley A, Doyal L, et al.Face transplantation: a review of the technical, immun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clinical issu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good practice. Transplantation. 2007; 83:109-28.
3. Barker JH, Stamos N, Furr A, McGuire S, Cunningham M, Wiggins O, Brown CS, Gander B, Maldonado C, Banis JC Jr. Research and events leading to facial transplantation. Clin Plast Surg. 2007; 34:233-50.